建立安全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穩定性的培養,只要給予孩子規律的作息,讓孩子習慣這個作息的原則,他就能事先預知下一個階段要做什麼事情,並且增強孩子的安全感。

寶寶剛出生先熟悉了環境與家人,其餘的事情茫然無知,孩子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事情,所以不論是生理需求、想要被安撫、無聊想玩、想睡睡不著等,通通都用哭聲來表達,即使不知道做什麼事情,也會利用哭聲來呼喚父母,在第一個月時,我們給予寶寶時間去適應,父母也瞭解孩子的哭聲是什麼涵意,因此我們很容易就知道孩子的需求是什麼,接下來就是要安排作息,讓孩子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事。

第二個月開始,父母可以開始著手為孩子制定一套規律的作息,內容包含什麼時間吃、什麼時間玩樂、什麼時間該休息,讓孩子有著穩定的生活節奏,塑造孩子的規律性與時間感,他在這穩定的作息中,可以預知自己吃完飯後要做什麼,玩樂過後該做什麼事,在某個時間與定點他會知道接下來有什麼活動,一切都在孩子的掌控之中,他會充滿安全感,對父母充滿信任,因為他知道父母會滿足他的需求,而且會照著他知道的行程來安排。

所有的人都必須有規律的生活節奏,尚未就學的孩子,生活作息是由父母安排;就學念書的孩子,課程作息是由學校安排;進入社會的人,工作日程是由公司安排,沒有人可以脫離這些生活節奏,也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社會化過程。

為孩子安排作息,是父母的工作,我們不能任由孩子隨意的放縱自己,想哭就哭、想吃就吃、想玩就玩,提早建立孩子規律的生活,也可以培養他的責任感和獨立性,父母為孩子提早安排作息,孩子可以及早適應,年齡越小越容易適應,孩子長越大,就越容易抗拒,社會化不足,容易造成孩子缺乏獨立自主性,且不容易適應變遷的環境。

在適當的時機修改作息的安排,彈性的作息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特殊狀況時的彈性處理

寶寶還小,可能會生病或出遊,這個時候,父母就要彈性調整作息來適應目前的狀況,在孩子生病的時候,我們可以不這麼要求孩子一定不能哭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即使是寶寶也有,在生病的時候,還會有身體不適的狀況,因此父母要包容孩子的任性、哭鬧,給他適當的安撫,以減輕孩子不舒服的感覺。

即便在任何的狀況下,生活的節奏的大方向不會改變,會改變的是父母對孩子規範的要求和限制,先做彈性的放鬆,例如:在生病時,該睡的時間還是要休息,可以提早睡、可以晚點睡,睡不著也沒關係,父母可以安撫孩子的不適,直到孩子舒服的睡著。在出遊時,玩樂時間可以多一點,小睡可以隨意,吃飯的時間也可以調整,晚上在陌生環境休息時,父母會陪同孩子一起入睡。

●修改作息的適當時機

孩子有階段性的發展,在出生時需要多餐多睡;滿月時擬訂孩子的規律作息,並戒除夜奶一覺到天亮;在3-5個月時,可以漸進式的把夜間睡眠拉長,用餐次數與白天的小睡減少;在6-8個月時可以改成1天3餐,把食量加大,白天小睡次數減使,增加更多夜間睡眠的時間;在1-1歲半時,可以將孩子的生活作息與大人同步化,並增加白天的活動量,把白天的數次小睡時間改成1次性的午睡;等孩子開始上幼稚園後,父母可以依照學校的作息再做調整,以配合上學與放學的時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雪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