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多的孩子,會開始學走,此時的孩子,因為擴大了視野面積,會開始注意更多週遭的事物,並開口學習說話表達意見,學習更多事物,會開始有自己的意見,1-2歲的孩子會開始努力掙脫父母的管教和控制,這時父母會發現孩子很喜歡說「不」,0-1歲的教養如果有建立完成,1-2歲時只需要再加強孩子的觀念,並且開始「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做什麼事會得到什麼結果,就可以順利度過孩子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

我常常看到很多孩子,在1歲以前好帶又聽話,每天笑瞇瞇的任人抱,我也曾經羨慕與讚賞這樣的孩子,但是到了1歲之後,這些人見人愛的孩子都慢慢地變了調,不知從何時開始,好帶又聽話的孩子不見了,變得刁鑽、搗蛋、叛逆、壞脾氣,讓父母難以捉摸孩子到底怎麼了?孩子會變成這樣,除了本身認知發展、情意發展與道德發展的成長造成的變化之外,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家人的教養問題。


●1-2歲的粗略發展

寶寶在1歲後會漸漸的從火星搬到地球來住了,雖然還沒有新居落成,但是已經知道地球的環境和語言了,這是我調侃軒的說法。

正確來說,1歲的孩子開始學走後,就會希望能掌握決定權在手上,也會想要模仿大人獨立自主,所以會很努力的加緊腳步學習語言、練習手腳的精細動作與粗大動作發展、熟悉環境、發展智能與人際關係,開始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意見,並且開始將身邊周遭的事物,重覆實驗與組合出因果關係的連結,簡單來說就是同一件事情,孩子會做了很多次,甚至會用各種方法去嘗試,然後把所得的結論轉換成自身的經驗,直到2歲建立自己的因果關係之後,就很難去改變孩子的情緒與個性,以及對事情的經驗及看法。

學走後的孩子,活動量變大,作息也會開始轉換,白天的睡眠可以只休息一會兒就可以維持很好的精神狀態,並且需要增加許多戶外的活動才能維持活動的平衡;吃飯的模式必須改變,從以奶為主食改變成以正常食物為主食,並且開始學習拿取餐具,學習自己用餐;大小便的部分,也可以開始讓孩子學習戒除尿布,適應馬桶與控制大小便的能力;1歲開始會感覺孩子已經脫離寶寶時期,變成一個會走會跳會有意見的幼兒,也開始會挑戰父母的權威,此時父母的考驗才正式開始。

此階段的教養,基本的規範依舊要遵循,除了以正向的方式與孩子溝通,更可以使用因果關係的連結,以簡明扼要的方式告知孩子做錯事的結果,並且開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各種新事物,父母只做輔助的動作,不加以干涉,讓孩子開始學習獨立自主。


1-2歲的10項教養準則

1.瞭解是孩子信任的開始:因材施教就是從瞭解開始,依照孩子的特質來教養、溝通、學習,除了可以事半功倍,孩子也能更有興趣的投入,並且對大人充滿信任感的做更有效的學習與溝通。

2.持續堅定且一致的規範:一開始所訂定的規範,必須從一而終,可以做彈性的放鬆,但是不能破例與改變,遇到孩子的叛逆與任性,必須更堅定的依照規範來執行,即使是身體不適也不能因此放任孩子,因為他已經長大了。

3.以正向的溝通方式建立「物權」的概念:父母溝通時以正向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並且用簡單的方式與孩子說明原因,在建立物權時,也是依照正向的原則來與孩子說明。孩子在拿取父母的物品,父母可以告訴孩子這是「媽媽的、放回去、不能拿」,然後告訴他哪些物品是他可以玩耍與拿取;如果出外買東西時,孩子拿取賣場的商品,就必須告訴孩子這是「別人的、放回去、不能拿」;若是出外玩耍與他人互動,孩子拿取別人的玩具,就必須告訴孩子「這是妹妹的,你等妹妹拿給你在玩,先還給妹妹」或是「這是妹妹的,你先玩自己的,先還給妹妹」,藉由這樣的方式,讓他能夠分辯哪一些是他可以動手拿取的物品,哪一些是需要詢問才能拿取的物品,這個階段要反覆的溝通,持續的建立「物權」的概念。如果孩子剛開始不接受,造成哭鬧或情緒不穩定,父母必須保持平靜的情緒,請孩子用說的來溝通,或是等孩子穩定情緒後再進行談話。

4.給孩子選擇與決定的權力並與他做約定:在可以控制的範圍內,讓孩子可以選擇自己的喜好,或是讓他提出意見並做出決定,這樣可以讓孩子學習思考,在養成自我意識的同時,也可以備受尊重,並與孩子講好,做了決定或選擇後,就不能再改變,若是改變就取消決定或選擇的權力,讓孩子明白自己做決定先要先想清楚,避免朝三暮四的心態。

5.更多包容與耐心輔助孩子學習與成長:孩子在學習更多事物時,會出現放棄或生氣的情緒,父母必須耐心的引導孩子,並且包容他的負面情緒,除了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度,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受挫時不會顯得無助,建立更良好的親子關係,而且會更樂意嘗試學習。

6.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時,父母必須以身作則,身邊的家人也必須同步做好身教與言教,與其口頭上教孩子應該怎麼做,不如直接以實際行動讓孩子知道他該做什麼。

7.學習「等」的能力:這個能力的培養,最重要的是增加孩子的耐性,以術語來說,就是建立「延遲滿足」的能力,在孩子急著要吃飯、急著要玩、急著要買東西時,父母告訴孩子「等一下」,不疾不徐的把事情做完再來滿足孩子的要求,剛開始孩子會哭鬧、生氣,父母還是要告訴孩子「等一下」,孩子能夠等待後,情緒就會更穩定,有時在等待的過程中,也許就會改變心意去做其他事了,讓孩子不要太執著於某件事,反而是好事呢!

8.建立孩子控制情緒與發洩情緒的技巧:孩子有自己的意見時,難免會與父母有所衝突,此時孩子容易以哭鬧的方式與大人抗衡,父母可以用輕鬆的方式,帶他到安靜的地方讓孩子發洩情緒,等他發洩完畢後,再來跟他用正面的方式溝通與引導,這樣的模式可以使孩子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防止孩子以哭鬧來脅迫大人妥協。

9.讓孩子學習各項生活技能:這個階段要開始學習很多事物,包含大小便的訓練、吃飯與用餐的訓練、精細動作與粗大動作發展的練習、與大人同步作息、分擔家事與穿脫衣鞋等,都是孩子這階段的任務。學習是要讓孩子能獨立自主,父母必須多以口頭上的指導來進行,避免直接幫助孩子學習,才能有效學習生活技能。很多父母很習慣在旁邊幫孩子學習,孩子很難真正學會一套正確的流程,甚至有些父母直接不讓孩子去嘗試,以自己的觀點斷定這是危險的事物,或是以後就會的事情,直接限制孩子的學習,這是父母需要去改變的,「放手」才能讓孩子學習更多。

10.帶孩子接觸外界的事物學習社會化:孩子的活動量變大,可以帶孩子多多到戶外走動,到各個地方認識新事物與環境,認識車子、氣候、建築、動植物等,先從家裡附近的環境開始,然後再慢慢的擴大,並且讓孩子去公共場合與其它幼兒互動,讓孩子學習遵守秩序、禮讓他人、分享遊樂設施,建立人際相處,並且藉由遊樂設施的玩耍,訓練孩子的粗動作發展,多去戶外活動,讓孩子在地上打打滾,即使弄髒了手腳衣物也沒關係,除了可以增加孩子的抵抗力,更能夠讓孩子的感覺統合發展得更好。

以上的準則與0-1歲的大同小異,從0歲延伸到2歲,很多方法的原則不變,方法更彈性也更多元化,面對孩子的成長,父母也要能夠同步,並依照孩子的個別差異來做變動。這個階段的孩子學習時難免會失敗、做錯、受傷,父母要用平常心去看待,孩子要學習就得從錯誤開始,經過錯誤的累積,才能把事情做到正確,並完成學習的任務,像是學走的孩子,不也是從跌倒中爬起來而學會行走嗎?從現在開始解禁,讓孩子自由的發展,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與學習。

延伸閱讀0-1歲的教養準則0-2歲的掌心教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雪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