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方法普遍試用小孩與大人,訓練小孩的是獨立思考,訓練大人的是脫離限制,從小做起,大人在帶孩子的時候,不容易慌張,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會記取教訓,並且從錯誤中學習。

1歲後的孩子,從懵懂無知開始,接著慢慢建立組織能力,會開始逐漸串聯前因後果的概念,從掌心教育開始的管教限制,建立根基以後,孩子會開始用其他模式抗拒大人的限制,通常出現於學步期,這時是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從管教限制所建立的規範,是不能說服孩子認同的,只有限制是不夠的,後果承擔法,就是讓孩子知道做了什麼事,會有什麼後果或處罰,這樣的結果必須自己承受與收拾。

很多人都能體會,小孩越大越堅持,孩子會有自己的意見與看法,也會出現喜怒哀樂的情緒,逐漸成長茁壯,大人所制訂的規範,開始要能合理化,必須具備足以說服自己、長輩與孩子的規則才能實行,標準不再是單一的對與錯,而是更多的連結、感受和過程,要如何破解孩子行為的密碼,就得讓他們從實際的狀況中體會,才能讓孩子獲得認同。 

後果承擔法是雪媽最愛的方法,這個教養方法,可以簡單執行不拖泥帶水,孩子能很輕易的明瞭自己該修正之處,輕鬆的學會獨立思考與同理心,親子之間的關係能更親密,不會因此產生疏離與緊張。

彩色水滴 

剛開始,孩子進入叛逆期時,會產生唱反調、講不聽、哭鬧等各種抗拒行為,這是他們認知正在發展的訊息,父母在此時就可以著手準備用後果承擔法訓練孩子遵守規範。

後果承擔法的入門法則

1.從裡到外,由內而外

在孩子尚未學習遵守規矩時,

古人有句名言「上樑不正下樑歪」,不管長輩有多難溝通,不論父母自己本身有多少不適當的言語行為,在孩子建立認知開始,請自行殲滅,確實做到身教與言教的模範,制訂的規定,全家人都得做到,並且做到一致執行的原則。

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事,自己卻做不到,教養失敗是父母的責任,並非孩子無法溝通。

訓練從孩子最熟悉的環境開始,再從家裡的環境慢慢延伸到外面的世界。

必須給孩子學習的環境,這個環境要能夠包容孩子做錯而導致的各種後果,還要能具備不被干擾的條件,重複一致的讓孩子學習從錯做到對之後,再換環境讓孩子嘗試學習。

2.正向的言語,簡單的語句

孩子在做錯時,父母氣頭上的言語,常常會讓孩子害怕,有了害怕的情緒,哭鬧的狀況便會難以收拾,加上父母情緒一來,會碎碎念一長串,這些言語對孩子完全沒幫助,根本半句都無法聽懂。

錯誤已發生,父母只需要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強調如何做對,而非做錯之處,簡短的為孩子做說明,同樣的一句話,重複的講,孩子一時無法了解,同樣的話講的次數越多,會讓孩子深刻記憶,並逐漸思考父母口中的意義,等孩子建立認知後,自然就能明瞭,且修正自己的行為。

3.堅定的力量,一致的方法

孩子成長的過程,都是經由探索、嘗試、轉變,中間的過程會有無數次的失敗,無數次的挑戰,無數次的重試,這些都是孩子的學習模式,從錯誤中學習,由失敗的經驗修正自己,才能完成做到對的任務,父母會發現孩子會刻意重複做錯的過程,這是因為孩子在嘗試與確定因果關係的連結性。

孩子想的是「這樣做一定是否只有這個結果」,大人想的是「孩子不停的挑戰權威」、「孩子講不聽無法溝通」、「我的小孩很難帶很固執」等。

建議父母換個角度想,孩子不斷重複的嘗試,非常有科學家的精神,我們當然要配合孩子一起重複的實驗,等待他們確認這樣的結果不會改變,規範就會順利養成,當然實驗的材料與原則必須一致,在這樣的前提下,才能使得實驗順利進行喔!

彩色水滴

建立好基本的概念,就要開始重新制訂規範,以前由父母說一就一、說二就二的規矩必須修正,要加入適合孩子的方法做賞罰的標準,這個時候,就得考考父母的反應囉!

後果承擔法制訂方向

1.記下孩子錯誤行為的模式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孩子會出現的行為,只要細心觀察,都能找到原因,孩子會因為想要某樣東西、想做某件事而哭鬧等。

父母在制訂規範時,可以依照孩子的個性與環境設定,訓練就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2.訂定處罰的標準

父母訂定的處罰方式,必須合乎情理,這種方式必須能讓孩子冷靜思考,大人也能平靜面對。

3.切入有效的處罰情境

處罰的方法有很多,要能讓孩子感受到這是處罰,並罰到孩子心服口服,且承擔自己犯錯後的處罰,這樣才能讓孩子記取教訓,因此處罰必須讓孩子沒有商量的餘地,若是拒絕處罰,就必須承受更嚴重的後果。

雪媽是用罰站當做錯誤行為的處罰方式,對軒來說,不能動不能玩是很痛苦的事,但是要讓軒乖乖的站著並不容易,因此雪媽搬了高椅子,讓軒站在椅子上罰站,若是拒絕罰站想自行離開高椅子,軒就會摔下椅子,承擔受傷的後果,甚至還有可能會罰得更久,軒此時就能明白,他必須接受罰站的事實。

4.事後的引導與撫慰

處罰完,孩子的錯誤已經處理過了,父母不可因為孩子犯錯而減少對孩子的愛與關懷,做錯了,就是要教導孩子如何做對,事後的引導非常重要。

父母等待孩子接受過處罰過後,甚至等哭鬧的孩子冷靜之後,帶孩子到身邊,蹲下來與孩子同高,平靜與他說話。

首先,先運用同理心,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他的想法與他的希望」。

接著告訴他「關於媽媽的感受」,讓他知道這樣做媽媽會生氣。

最後告訴他「應該怎麼做」,大一點甚至可以說明原因。

5.堅持嘗試的放鬆與理解

在寶寶學會走路之後,開始極度勇於做實驗,孩子會想用雙手去觸摸滾滾的熱水、會喜愛用身體觸碰髒汙處、會伸出小手小腳嘗試爬高挑戰困難,這是孩子在探索世界的實際行動,初生之犢不畏虎,什麼都不怕的年紀,只要在不危及生命安全的狀況下,父母就得鬆開拉緊的雙手,放手讓孩子多去嘗試,即使受了點小傷,也要帶著堅定的溫柔告訴孩子:「沒關係!加油喔!媽媽在這裡陪著你!」

受傷了就讓孩子了解,做這件事情的結果是什麼,可以告訴孩子遇到同一件事情時,應該怎麼做與避免受到傷害,讓孩子能藉由機會教育學習保護自己。

過度保護會讓孩子失去勇敢,過了嘗試新鮮期,2歲後的孩子,對所有未接觸過的人事物,都會有抗拒、害怕的情緒,由其父母曾經限制與禁止,孩子將會更加排斥與恐懼。

若孩子已經會排斥時,父母更不能讓孩子的抗拒而放棄嘗試,因不會而學習,因害怕而面對,因做錯而修正,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的解決問題。

彩色水滴

孩子的狀況非常多樣化,為了要實驗因果關係,孩子會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嘗試父母制訂的規範是否會改變。

父母訂定的規範,就得依照孩子的個別差異與行為模式斟酌調整,甚至要看場合與地點做適當改變。 

孩子最常發生的問題行為就是哭鬧,引起孩子哭鬧的物品、地點、事情,在孩子失控時,都必須無條件的捨棄,讓孩子無法以哭鬧達到目的,還得接受父母的處罰。這時父母要即刻處理孩子的情緒,並且在事後做正確的溝通與引導。 

後果承擔法處理情緒問題的運用方法

1.冷處理,不予理會

當孩子哭鬧時,在當下不予理會孩子的哭鬧,並背對或離開現場,等待孩子接受處罰,並且能夠平靜情緒後再溝通。適合爸媽情緒較不容易控制,或是處於家中的地點。 

當孩子勸阻無效時,可以讓孩子嘗試失敗或跌倒受傷,讓孩子體會自己方法不對時,會有失敗的後果,之後就會自己會內省或回頭求助,往後就會試著聽從父母的意見行事。適合物品與地點不會危及生命安全,在家或單獨玩耍時進行。 

2.即時處理,離開現場

當孩子哭鬧時,在發生的當時,立即斷絕讓他可以鬧的地點與物品,然後到一個可以不受影響的地方讓孩子接受處罰,等孩子哭完並能夠冷靜過後再溝通。適合情緒容易失控的孩子,以及在戶外或聚會的地點。

當孩子勸阻無效時,無商量的餘地,立刻帶回家,讓孩子明白不聽從大人的指示,會被取消玩樂的權益。適合在外玩耍與危及安全,以及妨礙到他人時進行。 

彩色水滴

孩子有自己的主見開始,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平常知道不能做的事,會想照自己的意志去做,父母必須讓孩子學會表達,從小就開始反覆的讓孩子練習正確說出自己的意見,若無法好好的溝通,甚至無法遵守規則,想要的不但得不到,還有可能面臨處罰。

後果承擔法的好處,可以讓孩子學習情緒管理、學習溝通妥協、學習尊重自己與別人、學習說到做到、學習面對錯誤,還有很多很多的好處,由父母們來挖掘囉!

延伸閱讀掌心教育冷靜訓練法大人與幼兒溝通的話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雪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