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6-7-2.JPG 

嬰兒剛出生,用哭泣的語言訴請需要,牙牙學語期間,用行動表達他的想法,語言爆發時期,用模糊不清的語言與大人談話,直到孩子已經能正確的表達自己,此時再來談教養,為時已晚,怎麼與孩子溝通就是在學習一門功夫,抓到訣竅,親子之間的屏障就能順利解除,最終目的,就是懂得大人的想法,進而讓孩子學習正確的事。

常看到許多大人嫌自己的小孩講不聽,打不怕,罵不理,越打越壞,越罵越兇,甚至用了威脅、利誘、欺騙等錯誤方式,導致教養無力,變成從錯誤中學習錯誤,向下沉淪,若是在溝通上做修正,就能逐漸改變錯誤行為的問題。

溝通的方法有很多種,五花八門的技巧,不適合用在孩子單純的思考上,說的話越簡單就越容易被了解,越容易被孩子接納

要建立正確的溝通方式,首先要改變的是當父母的態度,觀念錯誤即使有再多的方法也是枉然。

父母應有的溝通態度

1.耐心:所有的方法,在溝通的過程中都需要等待,不要妄想速成。

2.身教: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楷模,希望孩子穩定,父母得先學習平穩自己的情緒,以身作則。

3.尊重:孩子有自己的意見,能說服父母,就必須尊重孩子的決定。

4.肯定:不管孩子做了什麼事,愛永遠都在,用愛灌溉孩子,用正向的語言肯定孩子,令孩子更有自信,更有安全感,更願意改變。

5.一致:所有的規矩通通都一樣,沒有黑白臉。

6.誠信:說得出口就要做到,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說。

彩色水滴 

嬰兒時期的溝通要訣

在談教養以前,必須先讓孩子明白自己應該怎麼做,用簡單且正向的語言與孩子對話,父母在孩子嬰兒時期,就可以開始學習如何正確溝通的方式,等孩子到了牙牙學語時期,孩子就能很輕易了解大人說的事情。

1.口令化:用簡單的口令讓孩子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或應該做的事

當寶寶躺著睡覺時,就說:「躺著。」

當寶寶停止哭泣時,就說:「不哭。」

當離開寶寶一會兒時,就說:「等一下。」

當寶寶很開心的爬過來時,就說:「過來。」

當寶寶獨自玩耍時,就說:「自己玩。」

當寶寶拿取不該拿的物品時,父母可以握著孩子的手把東西歸位,並說:「放回去。」

當寶寶用嘴啃咬不該咬的東西時,父母可以幫孩子把口中的異物取出,並說:「吐出來。」

當寶寶無法配合躺著穿著尿布時,父母可以壓著孩子躺平,並說:「躺好。」

當寶寶在吃飯時揮舞雙手玩耍時,父母可以把孩子的手放置在椅把上,並說:「手放好。」

2.我訊息:用表情、語氣或肢體動作加上父母口語的表達,讓孩子了解父母的情緒、在乎父母的情緒,藉此學習分辨對錯,修正自己的行為,或是建立親子間的親密感。

讓孩子了解父母對自己的疼愛與關心,減緩身體的不適,例如:當寶寶生病或受傷時,父母心情低落,可以用憐憫的眼神、輕柔的語調、輕撫孩子,並說:「你生病,媽媽很擔心。」

孩子很重視大人的鼓勵,讓孩子懂得做正確的行為,父母是很高興的,孩子會很樂意表現,例如:當寶寶表現良好,聽從父母的指導,可以用開心的表情、愉悅的語氣、摸摸頭或拍手鼓掌,甚至親一個,並說:「你乖乖,媽媽很高興。」

父母的生氣反應,對孩子就已經是一種處罰,即使犯了錯,還是得再次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重複的教導,反覆的提醒,反覆多次的讓孩子明瞭,才能建立孩子的觀念,等到孩子做對了,再給予鼓勵,有賞有罰,效果更好,例如:當告訴寶寶應該做的事情後,若不願照做,或屢勸屢犯時,惹得父母勃然大怒時,可以用嚴肅的表情、手拍桌子產生重響,表達生氣的情緒,嚴厲的說:「你這樣,媽媽會生氣!」

彩色水滴 

牙牙學語期的溝通方向

大人們不喜歡叨唸、干涉、控制,用同樣的角度去思考,孩子也不會喜歡大人用這樣的方式來教導,大人常用「不」來限制孩子正在做的事,往往卻忽略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常常導致教養失效,或是讓孩子什麼事都不敢做,此外,讓孩子懂得同理心、物權概念,並用因果引導孩子正確觀念,容易讓孩子連結經驗,內化成自己認同的事。

1.正向語句: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的方向,強化正確的事,避免用「不要」、「不可以」、「不行」與孩子對話,若是常常把「不」掛在嘴上,孩子會屢次犯錯,因為這樣的話是在放大錯誤,所以必須用正向的語句,強調可以做的事。

《實例》垃圾桶的垃圾,也是軒尋找玩具的去處,看他撈起垃圾,灑滿了一地。既然已經錯了,就告訴他:「垃圾放回去,這很髒的。」並且跟軒一起收拾垃圾,邊收邊說:「髒髒的東西就是丟在垃圾桶,以後媽媽有垃圾再請你幫忙丟喔!」

※常見錯誤-「你看你又把垃圾拿來玩了」、「你走開」、「不要拿垃圾來玩」,把孩子帶離髒亂處,自己清理,甚至直接痛扁一頓,這些錯誤方式,並不會讓孩子學會做正確的事。

2.同理原則:同理心的建立,讓孩子能以對方的立場,體會對方的身心理感受,要讓孩子明白,用言語不見得能讓他懂,所以若能利用實際的狀況,就能讓孩子直接身歷其境,確實感受,進而建立同理心,或是父母平時可以同理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明白父母懂得自己的感受。

《實例》帶軒到外頭去跟別的小孩玩耍,軒揮舞著小手打到小弟弟的頭,小弟弟哇哇大哭。

發生這件事情後,我拉著他的手稍加施力,不慍不火的說:「這樣是不是會痛?」軒點點頭,我放開手捧著軒的臉說:「你剛剛打到弟弟,他也會痛痛,所以哭哭了,你去給他秀秀。」接著牽著軒的手,拉著他用溫和的力道撫摸小弟弟,一邊說:「你要這樣輕輕摸知道嗎?」軒沒有表示,我就放開手,讓自己斟酌力道,試著學習輕輕的撫摸別人。

※常見錯誤-「不可以打弟弟」、「你這個壞小孩老是愛打人」,有的長輩甚至會把孩子保護起來,或是幫孩子陪不是,這些方式都無法讓孩子體會別人的感受,遇到同樣的狀況,還是會再犯。

3.因果引導:每一次的錯誤經驗,都可以當孩子的教材,從錯誤中建立後果的概念,藉由這樣的錯事可以開導孩子,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有因就有果,跳脫因果的循環,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實例》軒吃午餐時,速度很慢,甚至哭鬧著不吃。

不吃飯,餓肚子的是軒,既然不想吃,那就別勉強,收起來之前告訴軒:「你現在不吃,等一下會肚子餓喔!」果不其然,在晚餐的前一小時就開始吵著要吃飯,此時就告訴他:「媽媽有說過,你不吃飯就會肚子餓,是不是很想吃?」軒點點頭,這時就告訴他如何解決肚子餓的狀況,我說:「等一下吃飯,你就要吃很快,吃飽了就不會肚子餓了。」

4.物權概念:孩子在拿取大人的物品時,讓孩子知道這件物品屬於誰,然後告訴他哪些物品屬於自己,建立物權是讓孩子能夠正確的分辨自己是否可以取用

《實例》軒很喜歡拿我的東西,拿到手就往嘴巴探索。

軒拿了以後,我會用最快的速度告訴他:「吐出來。」在他還沒哭之前,馬上說:「這是媽媽的東西,請你還給我。」若不肯還,改拉著他的手物歸原位,並說:「這是媽媽的,來,放回去。」接著拿取軒的玩具,或是帶他去找其他玩具玩,跟他說:「這裡都是軒軒的東西,你只能拿這裡的玩具喔!」

彩色水滴

語言學習期的溝通概念

孩子長大會開始學習表達自己,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說話時會有含糊不清的狀況,父母要耐心的先聽孩子說完,從孩子所說的話中,擷取重點,幫助孩子能夠學習到正確表達的方式,表達不是三兩天就能建立,必須靠父母為孩子重建邏輯和對話,讓孩子可以重新思考說話的方向,透過模仿,孩子會逐漸知道溝通的方式,幫助語言發展,建立親子間更緊密的互動。

1.重述語句: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與大人溝通,等待孩子說完,父母要能幫孩子做重點整理,將孩子所說的事用最簡單的方式重複說一次,讓孩子聽聽最明確的表達句子,從中學習說話方式。若父母不小心整理到錯誤的方向,父母可以請孩子重複再說一次,並且再重新整理孩子要表達的意思,重複的說給孩子聽。

《實例》當軒到公園時被推擠摔倒,軒痛得跑來找我擦藥。

我問他當時的情況,他含糊不清的說:「我爬爬爬,然後弟弟來,我就受傷了。」我想了想,重複的說一次他想表達的事:「你是要告訴媽媽,你爬樓梯,弟弟推你,你就跌倒了嗎?」軒思考一下,一邊比手畫腳,一邊表演當時的情況說:「不是,是我爬爬爬,弟弟這樣,我就這樣了。」這時我就明白了,重複問他:「所以是你自己爬樓梯沒扶好摔倒的囉!」軒就說:「對!」趁這時候叮嚀軒:「那你下次要小心,手要扶好就不會跌倒了。」

※常見錯誤-在父母沒有確認孩子表達的重點之前,常常會直接下定論,甚至會急著幫孩子接話,這都是扼殺語言學習與溝通的錯誤示範。

2.陳述原因:孩子長大,用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方式教導,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孩子會對這樣的指令充滿著疑惑,此時,孩子逐漸懂得「不」的限制,父母教導孩子時,必須要與孩子說明「不」的前因後果,再告訴孩子正確的方向,最後再提醒孩子「不」的限制

《實例》當軒沒有經過我的同意,拿我的東西去使用。

被我發現後,直接請軒放回去,我問他:「你是不是很想要這個東西?」軒說:「對!」我深吸了口氣,看著軒的眼睛說:「這個東西是媽媽的,所以你要先問媽媽可不可以拿,等媽媽說可以,你才能拿來用,媽媽說不可以,你就不能拿,知道嗎?」

軒雖知道,但還是會忘記,所以我反覆提醒他:「你一定要先問媽媽可不可以拿。」並要求他問我一次:「可不可以?」一直到軒問出口,才放他離開,若可以讓他拿取的物品,就借他使用,並提醒他要記得歸還。

※常見錯誤-孩子常常都是被限制的對象,若沒有開放性的討論,以說一是一,說二是二的方式指揮,孩子很容易刻意犯錯,甚至會在表面應允、背後暗來的狀況,溝通必須讓孩子能心服口服,才會有正面的效果。

3.故事連結:平常可以閱讀品格教育方面的故事給孩子聽,故事內容稍加修改,轉化成孩子經歷過的事件,把故事的敘述改成平常跟孩子的對話,形容詞口語化,把故事變啟示,在遇到相同的事情時,故事內容直接運用,融合在生活中

《實例》小狗狗有辦法的故事大綱,小狗狗的皮球掉到河裡,他找別人幫忙頻頻被拒絕,狗媽媽告訴小狗狗要自己想辦法,最後小狗狗拿了樹枝,把球撥了回來,本摘自幼福寶寶心靈成長雙語繪本,這個故事是在敘述遇到困難,要想辦法自己解決。

運用到生活中,當軒遇到撿不到玩具,或拿不到東西的問題時,不馬上幫他解決,我跟他說:「記不記得小狗狗的故事。」軒想了想,點點頭跟我說:「記得。」我摸摸軒的頭,抱著他說:「小狗狗很厲害的想到辦法撿回了皮球,軒也可以想辦法把玩具撿回來的。」並給軒時間去思考,讓他自己去嘗試。

彩色水滴

語言成熟期的溝通要領

通方式是一點一滴的累積,進入下一個階段,延續上一個階段的溝通方式,延伸出更多對話,孩子能理解更多事情,即使父母上為做好準備,孩子思考逐漸成熟,也會自己提出問題,藉由引導、理解、尊重、討論,更進一步解決孩子的困惑。

1.反向思考:做任何事,都有很多種角度,從每一件事情當做啟發,教導孩子用不同的角度想,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得到更多不一樣的答案,藉此訓練孩子舉一反三,修正孩子鑽牛角尖的習慣

《實例》軒不喜歡打針,只要醫生說要打針,軒就開始從頭哭到尾,有一次因為燙傷需要打一針,軒就開始狂哭,打完針還是哭到無法自拔。

打針是一體兩面的事,非打不可的時候還是得挨針,我抱著軒跟他說明打針的原因:「我知道你打針痛痛,但你燙傷了,打針才不會發炎。」

接著告訴他不打針的後果:「如果不打針,發炎的話,你的傷口會爛掉,很嚴重的話腳就沒有了,以後你只剩下一隻腳可以走路,你要這樣嗎?」

軒很仔細的聽我說,含著淚邊搖頭邊啜泣,於是我告訴他打針的好處:「打針只要痛一下,腳就比較不會痛,不會發炎腫起來,你的腳很快就會好,這樣你知道了嗎?」

軒逐漸停止哭泣,似懂非懂的說:「知道。」他一時半刻還無法明白其中的道理,每一次來換藥,就獎一次,灌輸打針並不恐怖的概念,雖然會痛,卻對身體的復原有所幫助。

※常見錯誤-有的父母會用欺騙的方式蒙混,甚至會斥責孩子不勇敢、愛哭鬼等負面思考,若沒有讓孩子了解打針正面的觀點,下一回打針,孩子依舊會充滿恐懼。

2.邏輯整理:上一個階段重述孩子的語意,這個階段要求孩子重述父母的語意,重新整理前因後果,把認知建立到腦海中。孩子在心中雖然知道,卻尚未建立完整的表達句子,心裡知道,卻不會表達,邏輯整理是訓練把事情連結起來的能力,學會分辨對錯

《實例》當軒做錯了事,我會跟他說明原因,記得有次軒因為想玩飲水機,沒經過我同意自己去倒一大杯水給我,我拒絕喝,要求軒自己喝光。

軒哭著喝完以後,我把他喚來:「你知道媽媽為什麼生氣嗎?」軒說:「媽媽為什麼生氣?」我先跟軒說明原因:「你如果要倒水給媽媽,一定要先問媽媽要不要喝水,你沒有問媽媽就倒水給我喝,這些水你就要自己喝掉。」軒似懂非懂應允:「喔!」

我重複問他:「那你現在告訴媽媽,為什麼媽媽會生氣?」軒說不出個所以然,於是我重複再講一次:「因為你沒有問媽媽就倒水,所以媽媽生氣了。」並要求軒跟著我說一次。

我重複問到他能夠回答我為止,彷彿像照樣造句般容易的句子,對軒來說卻很困難,需要一再的重覆,才有辦法學習重述原因。

※常見錯誤-常聽見「為什麼不聽話」、「為什麼要這樣做」,卻沒有整理完整的概念讓孩子明白前因後果,不分青紅皂白的就責罵,有失父母教養的責任。

3.延伸討論:每件事都有彈性的空間,父母可以開放給孩子共同討論的機會,學習分享、尊重,藉此維持親子間關係,讓孩子更樂意的表達自己的意見,使親子間的溝通無任何障礙

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父母等孩子說完之後,再給予適當的意見,切勿插話,避免阻斷孩子腦中的思緒,影響語言及表達能力的發展。

接受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先肯定孩子的想法,再引導孩子回到實際中,切勿斥責,避免否定孩子的創造力。

容許孩子的提問,並竭盡所能的為孩子解決疑惑,即使答不出來,父母可以照實告知,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會有不懂之處,並陪伴孩子找尋答案。

若孩子有規避責任的行為,或疑似說謊的情形,先穩定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說出實際情況,父母的主要目標是鼓勵說實話,因此別急著要求孩子承認錯誤,讓孩子面對錯誤才是最重要的事。

孩子與父母有不同的意見時,在不影響大原則的狀況下,開放孩子爭取自己的權利,若能理由充分,說詞合理,請父母放棄堅持,尊重孩子的意見。

孩子遇到了一個困難或事件,父母可以試著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方法,讓孩子了解父母不同的一面,從中學習,甚至可以延伸與結合出更好的方法。

可以做的事情,必須多於禁止做的事,適時放手讓孩子嘗試,學習獨當一面的態度。

4.自我理解:孩子必須學習認識情緒、控制情緒、處理情緒,並了解情緒發生的來源、別人對這個情緒的感受、情緒的好處與壞處,讓孩子掌握自己的心理狀況,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先了解自己,才懂得洞察別人的心思。

《實例》請參考軒3歲6個月時生氣情緒的引導與排解

彩色水滴

孩子趨於成熟,逐漸從父母與自己的對話中學會表達意見,這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父母會發現孩子擁有自己思考的方向,分辨對錯的邏輯,學會遵守規則。

我認為代溝是父母本身不願意改變自己的藉口,只要能把持原則要領,每一個階段的孩子都能順利溝通,溝通的過程是需要循序漸進建立,沒有捷徑。

以上實例是雪媽家在處理問題的慣性對話,爸爸媽媽們可以依照自己家庭中的對話模式,以及孩子的特質個性來做靈活運用,切勿照本宣科,長久下來,習慣了正向的溝通方式,越容易靜心思考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喔!

延伸閱讀0-1歲的教養準則1-2歲的教養準則當父母應有的態度父母學習冷靜的課題生活技能養成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雪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7) 人氣()